来源: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4月19日至20日,2025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在广州召开。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出席讲话。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表示,要尽快建立中国特色技术经理人体系,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以下是讲话实录:

我想讲的这个主题就是“尽快建立中国特色技术经理人体系”。

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升级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单靠过去产学研一体化老路子还行不行?我说不行,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理人道路,这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当下科技领域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理人的定位和职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技术经理人不同,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理人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需求急、潜力大。

我的家乡是江南水乡,靠近上海,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上海有技术、有市场头脑的技术人员还有老工人就利用节假日去苏锡常地区推广科技成果,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被市场称之为“周日工程师”,而正是这些懂技术、闯市场的“科技红娘”们把苏南地区打造成今天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这也标志着中国式技术经理人的开始。

但是形势发展很快,当初的这种技术经理人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市场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把它称为“三力”人才,即同时具有政策理解力、产业洞察力和资源整合力,要全方位服务于企业及市场的创新发展战略,能够从设计施工、生产、调控、转型全套实施方案。而当前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据统计,到2023年我国技术经理人只有3万左右,而且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科技部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国要建成100家技术转移机构和10万人左右技术经理人,我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是相对形势的发展来看,未来从规模上看,似乎保守了一些;从专业上来看,还可以要求更高一些,也就是说把复合型人才比例从现在的20%能不能提高到50%。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长远谋划,尽快建立起一套中国特色技术经理人体系,怎么做?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理念,做好顶层设计。这其中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争取整体规划,不搞零打碎敲,单兵推进的,我们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今天我看在座的政府官员里面来了很多科技局、科技协会和资产管理局的,这些都标志着我们正在进行一次立体式、全方位的推进。

第二,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特色经济特点、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有为政府和有效的市场有机结合,不像外国那样,我们要确保科技创新在未来5年之内有突破性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显著成效。今天坐在我旁边的东莞科技界的人士和我说,东莞正在加速研究,因为当时我到东莞主要是帮助他们建松山湖,帮助华为做生产线。

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把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认证作为工作的切入口来抓。2022年,我国已出台技术经理人官方认证,2024年中国首套初、中、高级技术经理人教材已出版。我们要把中国技术经理人看作是中国未来科技转化市场上,记住我给它四个字“流动血液”,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刚才主持人介绍时把几位关于培养的人才,包括学校老师放在后面,其实按照我的观点,他们应该放在前面。数据表明,技术经理人从过去的“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我估计未来三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未来将成为技术经理人才的第一梯队,这三个区域将加速优胜劣汰形势,将形成我国技术经理人才的高地。而成渝地区和湖北、陕西和山东将成为我国技术经理人才的第二梯队,发展潜力巨大,追赶速度也很快,我估计到2030年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技术经理人将达到10-15万人,特别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经营、法律、财务、精通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将达到5万人以上,所以现在各个大专院校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的院校对这个问题很重视,用以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纵观未来发展,建立全国性技术经理人行业协会等平台,我看也势在必行。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生态大会,将进行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揭牌仪式,就是很好的验证,我们现在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还要谦虚,我们还要不断地加油,我们期待事务所未来发挥更好的平台的作用,激发技术经理人的能量。

随着资质审核、水平考试、材料评审答辩等人才管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中国特色技术经理人体系将很快建立,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