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12月17日,“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第五届主题论坛(第十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完善公司治理,提振投资者信心”。

  本届论坛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指导,由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企治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罗盛(上海)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金融科技50人论坛(金科智库)承办。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宋志平在致辞中指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通过强化治理效能和健全自律管理,能够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助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顾问季晓南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引领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应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全面落实“1122335”改革要求,以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和安全保障力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运成指出,市值管理是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以投资者为本,推动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并通过优化品牌形象、投资者关系及资本运作等手段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刘纪鹏在线上演讲中指出,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但需解决独立性不足和制约作用薄弱的问题,可通过设立独立董事组织、完善人才库建设、推进专职化及规范薪酬制度,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独立董事体系。

天津财经大学原校长、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维安指出,经济型治理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关键,应通过重构以中小投资者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优化分红机制引导耐心资本、强化多元监管力量,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导向向投资导向转型。

盈科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主任,全球董事会主任梅向荣指出,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和投资模式的深刻变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深远的治理要求。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并适应东道国的就业、环保和法律合规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指出,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引进外资,还涉及“走出去”和“制度型开放”。中国金融机构在全球布局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完善金融机构的定位与治理结构很有必要。

北京上市公司协会原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余兴喜指出,公司治理的目标应是把公司搞好,而不仅仅是把公司治住。公司治理可以从为企业制定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战略、为企业选好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重视企业家作用和鼓励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创新和企业家及其团队提供激励机制、为企业战略推进和企业创新提供足够的资本五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弘扬。

中国诚通集团原董事会秘书、北京交通大学中西方管理创新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苗卿华指出,应根据每个企业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行业特点等多维度因素形成董事会,依法履职、聚焦有价值的履职、高效履职是有效率董事会的主要标志。